最新关注

首页 / 最新关注 / 正文

山大学子在田埂播撒“强国有我”信念,教育帮扶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5-07-29 浏览量:

7月10日至20日,山东大学“卫梦山音”社会实践团赴宁夏中卫市北湖村,以“万里边疆,强国有我”为主题,开展为期十天的教育帮扶实践。团队在村委会支持下,通过躬耕田垄体悟边疆底色、主题课程熔铸报国信念、深度问诊教育现实困境三大行动,将青春汗水挥洒在西部边疆的沃土上。


躬耕田垄:汗水浇灌的边疆实践课



实践团将枸杞田变为读懂边疆的鲜活课堂。在村干部带领下,六名队员头顶烈日走进密布尖刺的枸杞林,亲身体验枸杞这一支柱产业的艰辛。指尖被枝叶划出血痕,汗水浸透的衣衫沾满红土,三小时的劳作成果不及当地孩童半日采摘量——这份真实的体力消耗,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孩子们手臂上新旧交错的划痕从何而来。当看到幼儿园孩童熟练地穿梭田间,当孩子们带着满身尘土和通红的指尖跑进课堂,枸杞枝桠的刺痛感瞬间转化为共情的震撼。“每一粒枸杞都凝结着边疆人的坚韧”,队员们在劳动日记中写道,“这双手采摘的不只是果实,更是‘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


铸魂育人:边疆热土点燃报国志



实践团以沉浸式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在“致敬边疆守护者”课堂中,当戍边战士顶风冒雪巡逻的影像展开,孩子们肃立敬礼,稚嫩的誓言掷地有声:“长大我要当兵守家乡!”结合丝路历史开设的“张骞西行”情景课,队员们通过古今对照地图与枸杞、盐等丝路贸易品实物展示,引导孩子们体悟宁夏在边疆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孩子们触摸着地图上蜿蜒的边疆线,第一次懂得家乡曾是“守护国门的咽喉”。课程结束时,满墙的“强国有我”心愿贴拼成中国地图轮廓——那颗标着“中卫”位置的红枸杞,恰似边疆少年炽热的心跳。


问需于民:行走的教育现状诊断书



十多户学生家庭的深度走访揭开教育困境剖面。在七个孩子的农家炕头,母亲攥着三年级英语试卷的手微微发抖:“26个字母都认不全,咋辅导娃?”村小唯一的支教老师坦言:“孩子们刚熟悉教学方法,我又要离开了。”更深的忧虑来自经济账——镇运输司机掰着指头算:高中进城年支出负担重“供大学生要全家啃五年干馍”。这些鲜活记录最终凝结为团队调研报告,其中“师资流动性大”“英语教育断层”“女童升学隐性壁垒”三大痛点被重点标注,成为团队向学校反馈的精准帮扶靶点。


山大答卷:田埂上的希望播种机



面对教育现实沟壑,队员们以专业智慧点燃希望:英语专业学生创编《枸杞田里的ABC》,将"pick(采摘)"、"red(红色)"等单词融入劳动动作,孩子们举着枸杞果大声跟读;心理学专业成员设计"边疆梦想罐",引导每个孩子写下心愿封存,"当老师"、"造飞机"的理想在玻璃罐中闪闪发光。离村前夜,曾被预言"迟早辍学"的14岁女孩小玲,将笔画稚嫩的告别信塞进队员手心,信的最后一句是"老师,我也一定会像你们一样考上山大!"这张浸着汗渍的信件,恰似红枸杞田里结出的最甜果实。

此次实践是山东大学响应国家边疆教育帮扶的生动缩影。在北湖村的枸杞林间,队员们用划伤的指尖丈量了“万里边疆”的厚重,用家访笔记解码了“强国有我”的深意。当返程列车驶过黄河灌区,漫山遍野的红枸杞正迎来成熟季,那跃动的鲜红,恰如边疆教育星火燎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