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关注

首页 / 最新关注 / 正文

硕博服务团文化研究团队赴齐河进行调研:文化求索,调研“山大方案”

发布日期:2018-07-30 浏览量:

2018年7月26日,迎着小雨,硕博服务团文化研究团队返回济南,至此,为期四天的实地调研圆满结束。在过去四天里,硕博服务团文化发展团队参访齐河文化领域各部门,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调研公共领域,感受文化“接地气”

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如何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群众,真正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齐河县文化馆、图书馆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齐河县文化馆是县内成立最早的群众公益性综合文化机构。文化馆成立以来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惠民工程,在文化馆张义亮馆长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齐河县文化馆周末剧场场地、齐河县文化馆下属各演艺部门等,并观赏了齐河县第一届青年歌手大赛半决赛。齐河县周末剧场是齐河文化惠民工程的一大亮点,观众仅需支付1元钱,就可以进入齐河文化中心观看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内容涵盖歌舞、话剧、儿童剧、交响乐等多种艺术形式。

在齐河县文化馆曲艺部,翟峰老师为团队成员展示了他自创的锯刀演奏形式。锯乐是古代伐木工人在长期劳作中发明的一种演奏形式,其演奏乐器以钢锯、铁锯为主。翟老师在学习和发扬这一传统形式的同时,融入了武术大刀,用锯刀奏出欢乐歌,深受齐河群众喜爱。

“齐鲁文化之星”翟峰老师为团队展示锯乐

在齐河县图书馆,团队参观了设立在馆内的齐河尼山书院。当得知书院的设立得到来自山东大学的技术和师资支持时,团队成员显得格外自豪和高兴。尼山书院是齐河县弘扬国学文化的重要平台,目前开展了经典诵读、礼乐教化等传统活动,并为齐河县儿童提供免费的“新六艺”国学课堂,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名片。与此同时,团队参访了齐河县图书馆设立的自助借阅机、朗读亭、流动图书车等设备,团队成员感叹道:“很少能够在一个县一级的图书馆,看到这么多的文化惠民设施和高科技设备”。

体验黑陶艺术,发掘文化品牌力

黑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最早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址,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黑陶技艺失传已久,上世纪初页在寇姓手工艺人的努力下,黑陶技艺得以复原。现代黑陶艺术的起源地之一,即位于黄河边的齐河县。团队相继来到齐河县文化中心黑陶展区、中国现代黑陶艺术馆,在黑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刘璇子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参访。

在中国现代黑陶艺术馆,巧夺天工的独特雕刻方法,吸引了团队成员的注意。据工艺师介绍,黑陶有两大独特之处,一个是借助独特工具进行的雕刻技艺,一个则是其独有的烧制渗碳法。团队成员们既惊讶于黑陶的厚重之美,又被其展现出的惊喜的雕工所震撼。在工艺美术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分组体验了黑陶陶坯的雕刻方法。

团队成员在工艺美术师指导下进行雕刻体验

随后,团队成员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浩和刘璇子父子进行访谈。在访谈中,刘浩老师回忆自己过去的经历。三十多年以前,他放弃工作,毅然来到齐河进行黑陶技艺的钻研和改进,如今他的儿子刘璇子老师子承父业,也加入到黑陶技艺和黑陶文化的过程中,并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创意理念带到黑陶制作当中。谈及初心,刘浩老师说自己虽然是学油画专业出身,但接触到黑陶这一传统技艺,马上就爱上了。自己当初就是“小车推到底”,眼看着能制造黑陶的手工艺者越来越少,自己不能做个旁观者,带着兴趣自己就出发了。

融入现代美术设计的黑陶作品(刘璇子作品)

团队成员对刘老先生在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陶工艺的坚守而感动,同时团队成员也和两位老师交流了自己在关于黑陶文化传播、黑陶品牌的文化创意设计等领域的想法和方案,并得到两位老师的支持和认可。黑陶艺术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在曲折的发展道路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团队成员为之而高兴,但另一方面不禁去想,对于齐河来说,黑陶是一份亮丽的名片,但在实际调研之中,团队发现齐河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对黑陶并不甚了解,更不用说外地的游客了。那么,黑陶如何在品牌上做的更好?这也是团队进一步探讨的重要方案之一。

寻访齐河文化,探索文化转化性

齐河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即贯穿齐河历史的三条文化主线:黄河文化、黑陶文化和贤人文化,齐河当地人将其称之为“一河一陶一贤人”。在齐河,自然造化、劳动结晶以及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主体构成一个完整的物质系统。黄河和黑陶是齐河两大文化符号。流经此地的黄河以及之前的大清河乃至更久远的济水是齐河最大的自然遗产,黑陶是齐河最重要的文化遗产,而贤人是世代繁衍生息于此的齐河人民的优秀代表,其中以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晏婴最为出名。

走入齐河大清河景区,映入队员眼帘的即“德”字和“义”字的石雕,在沿河两岸坐落着晏婴祠、齐河体育文化公园、中国第一历史碑廊等文化景观。在体育文化公园,队员们感受到当代齐河人民所提倡,所践行的群众休闲文化,如全民健身在齐河的流行。黄河沿岸劳作的人民们把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即体现在生活中,也表现在运动中;在中国第一历史碑廊,纵览历朝历代大家对齐鲁大地盛景的感叹、对人生的感悟,体会到文化的厚重和文脉的兴盛;在晏婴祠,我们感受到贤人晏子的言传身教,直至今天还在影响着齐河人民,其中晏子重礼,行德,讲义,已发展成为“德被天下、义薄云天”的齐河精神。

位于黄河河畔的齐河体育公园

文化转换性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坚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让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当代社会相协调。就像齐河县尼山书院进行的“新六艺”公益教育一样。传统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而新六艺则指“乐、舞、戏、曲、书、画”。在现代化发展中,“射”和“御”不再具有现实需求,因此文化实现了现代性转化。

在对齐河县黑陶文化、黄河文化和贤人文化的寻访中,齐河文化的转化性已初具意象,其既包括如在公共文化领域涌现的文化的传播技术和形式的转化,也包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已初现端倪的文化产业的建设等等。但这一道路无疑是长远的,此次调研团队也实地访谈相关老师、探访文化的载体和场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对下一步提出文化创造性转化方案奠定基础。

引出团队之问,山大方案正酝酿

从济南出发前,团队就调研内容进行商讨,其中提出关键的问题,即在当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文化是怎么适应于现代化社会?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又怎样去避免只用新形式、新技术去套用文化内容这么一个桎梏?

在四天的调研中,团队既学习和了解到齐河县在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这一过程中的“齐河道路”,但同时也发现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足。交叉学科的团队结构让团队在面对文化领域上,具备了更大的可能,融汇文学、社会学和理学的团队,正探索用技术、文化传播、文化互动的多维形式,尝试形成“山大方案”。在调研的过程中,一位受访者对团队说:“以往的实践团队都是过来走马观花,以参观为主。这次你们来,不仅在来之前做足了准备,在参访的过程中还能和我们坐下聊聊发展,真的很不错。”

实地调研团队合影

回望参加调研的初衷,本科时的调研也大多是以参观为主,加深在某一方面的了解和感悟。而这次作为硕博服务团的团队,更多的是在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提出建议,切实造福于一方水土,达致所学也能实现所用。正如团队成员在临行前说的那样:“以往我们身怀书卷气,但调研给了我们一个不拘泥土香的机会,让我们的书卷气有机会在泥土中呼吸,生根,发芽,最后诞出山大方案”。

(文:孙剑豪 张慧中 图:孙剑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