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关注

首页 / 最新关注 / 正文

第十三届“挑战杯”山东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开幕式暨科技创新经验交流会举行

发布日期:2012-11-22 浏览量:

11月21日晚,第十三届“挑战杯”山东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开幕式暨科技创新经验交流会在中心校区举行。山东大学团委副书记王玉涛、山东大学团委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吴天柱出席活动并讲话,董人豪、聂立超、王强、侯旭奔四名在校的往届“挑战杯”优秀获奖选手与在座同学分享了各自的经验。

王玉涛从“挑战杯”的性质谈起,他指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奥林匹克”。自1989年设立以来,“挑战杯”的高校参与度、媒体关注度、社会影响度不断增强。他强调,山东大学自第七届“挑战杯”以来,选报的作品在全国竞赛中多次荣获特等奖、一等奖,在第七届、第十二届竞赛中都获得优胜杯,历届“挑战杯”选手也在竞赛中锤炼了学术创造力和社会竞争力。当今世界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广大同学要积极响应十八大重视科技创新的号召,以“挑战杯”为平台,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积极参与推动科技创新,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王玉涛希望同学们享受“挑战杯”竞赛过程,不断成长进步,并预祝同学们在竞赛中取得佳绩。

吴天柱自06年开始接触“挑战杯”,他认为,“挑战杯”是大家最值得度过的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他简单向大家介绍了“大挑”竞赛的相关内容,包括参赛作品类型、涵盖学科、竞赛流程等,使同学们对挑战杯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他提醒大家平日要留心关注竞赛的相关信息,可以经常登录“挑战杯”官方网站了解比赛动态,学校青春山大网站、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亦会发布比赛信息,为同学们提供服务。谈到“挑战杯”对大学生的意义时,吴天柱概括道,“挑战杯”是一个平台,在这里同学们可以和几千所大学的同龄人共同交流,互相启发;“挑战杯”亦是一项运动,通过大量实验、实地调研,同学们能学以致用,观察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以实际反馈验证自己的设想。在“挑战杯”竞赛中,大家一定会学到比书本知识更直观、更丰富的东西,获得自己想要的友谊、快乐与成长。

随后,四位往届选手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参加“挑战杯”的心得体会。第十二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一等奖获得者、法学院12级研究生王强从理念、选题、调查研究、组织材料、精力分配五个方面展开,列举大量例子加以佐证,既充满学术,又生动具体。第十二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二等奖得主、药学院12级研究生侯旭奔主要针对自然科学类作品生动幽默地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如论文应在以质取胜和以量取胜中取其一,参赛者应善于包装,善于利用各种资源,申报材料尽量由一个人完成。第十一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二等奖得主、土建与水利学院09级硕博连读学生聂立超鼓励学弟学妹们敢于创新、学会创新、创新,通过比赛提升自我,不断进步;第十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二等奖获得者、校研究生会主席、化学院博士生董人豪结合自己和“挑战杯”的故事与大家交流,从最初的选题、漫长的准备过程、刺激的学术报告实践到收获荣誉和人生感悟,现身说法,直观真切。交流环节,现场观众积极提问,四位嘉宾详细地予以解答,给出中肯的建议。

即将拉开帷幕的第十三届“挑战杯”山东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旨在激励全校青年学生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新世纪科技进步的要求,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勇于实践、发愤成才、迎接挑战,不断提高我校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培育团队协作意识,浓厚校园科技学术氛围,努力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与创造力,塑造健全发展的个性与人格。开幕式结束后,挑战杯经验交流会将在各校区陆续召开,挑战杯即将在我校再次掀起风潮,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尽情挑战自我的舞台。(文/马小菲 胡静 陈烨秋雨 图/陈烨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