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晚,山东大学“大家讲坛”活动在中心校区知新楼思源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奉思教授以“正在蓬勃发展的空间天气科学——人类进入空间时代的新兴科学领域”为题给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王雪林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陈耀教授和李波教授出席了讲座。
魏奉思教授通过一段1989年重大空间灾害视频,再现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和美国新泽西州供电系统遭太阳风暴袭击这一震惊国际社会的事件,引入了空间天气的概念。他介绍了空间环境的三个基本尺度:日球空间环境、日地系统、地球空间环境。空间天气主要是由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爆发活动驱动的,表现为行星际太阳风暴、地球磁层暴、粒子暴、电离层骚扰等形式;而空间天气科学则是以日地空间物理为基础,聚集研究、预报日地空间环境乃至太阳系中突发性环境变化的科学,产生较晚,具有极大发展前景。
接下来,魏奉思教授着重介绍了空间天气对人类的影响。在我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空间灾害性天气发生,40%的卫星故障源于空间天气。无论是航天活动,还是通信、导航、定位,还是军事活动,乃至现代化国家的正常运行,都受到空间天气的影响。特别是军事活动,随着电子战、军事卫星等现代因素的应用日益增多,空间成为为现代军事行动的重要场所,空间安全亦成为国家安全的战略制高点。魏奉思教授还通过分析欧洲空间局空间天气计划所产生的效益,说明国际社会普遍高度关注空间天气问题。空间天气已成为能影响人类全球经济的重要议题。
魏奉思教授还谈到了空间天气科学的发展。过去十年,规模宏大的空间天气计划屡屡呈现,空间探测向广度和深度进军;未来十年将开启一个空间天气惠及一切人、事的新时代,建设空间天气保障体系将是技术发达国家竞争的一块战略高地,空间天气科学也将为发展新兴战略经济开路。中国高度重视空间天气科学,魏奉思教授认为,我国空间天气科学正处于从二流国家向一流国家跨越的历史机遇期,基础研究开始站到国际前列,学科研究体系形成,建模与预报能力有了长足进步,天基探测获国际宇航学院大奖,总体来说取得了巨大进步,但“量”走到国际前沿远远不够,“质”的提升还需自主创新。我国空间天气科学仍存在监测能力有限、基础研究缺乏部署等问题。实现未来十年空间天气研究进入先进国家行列这一目标,还需更多有志气、有勇气的青年投入其中。
最后,魏奉思教授以“空间灾害警告:90秒大灾害”作为讲座结尾,阐明空间灾害将对现代电力网络以及依赖电网支持现代生活的各个系统造成巨大影响,呼吁大家防患于未然,警惕空间天气风暴的袭来。
整场讲座深入浅出,穿插着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大量实例,鲜活生动,在场听众不时报以热烈掌声。报告结束后,在场学生踊跃提问,魏奉思教授一一进行精彩解答。他说,空间天气不是纯学科,而是一项事业。他寄语山大学子,“人生的意义在于探索,希望有更多一些人、更多一些时间去仰望星空。因为只有做空间强国,中华民族才有更大希望。”他还高度评价了威海校区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取得的令人瞩目的进步,并祝愿山东大学早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成为空间科学界的一颗明星。
魏奉思,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研究员。主要从事行星际激波动力学过程与空间天气预报方法研究等,先后获得国家和中科院自然科学奖6项;近十多年来他致力于我国空间天气科学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先后负责我国空间天气保障能力发展战略、空间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建议等工作。(文/马小菲 陈烨秋雨 图/彭鑫 朱晨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