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晚,山东大学国学周系列讲座第二场在邵逸夫科学馆报告厅举行。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复圣公颜回第七十九代孙颜炳罡做客讲座,讲述“儒学与爱之艺术”。本次讲座由南方周末报社、宁波方太集团和山东大学联合主办,国学新知协办。
颜炳罡结合最近社会出现的种种现象,从“美”出发讲述国学的重要性及弘扬“爱”的必要性。他认为国学之善、国学之真无处不在,而国学之美是“美在我心”“美我之形”进而“美我之行”。儒学作为国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在仁、义、礼、智。对于儒学的特点,颜炳罡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躬身修己,注重实践来完善自己;二是与基督教相比,儒学与基督教是人学与神学的区别,儒学是使人们如何过一种有修养的生活;其三体现在儒学是道德的理想主义。同时他还将道教、佛教与儒学进行比较,认为道教重在避世,佛教重在出事,而儒学重在入世,是通过立德、立功、立言来实现精神的不朽。
提到“爱”的命题,大家不约而同地会想到儒家与墨家。颜炳罡认为,墨家是最重爱的文化,儒家是最会爱的文化,儒家中的仁与墨家中的兼爱相一致,但在实践的方法上不同。人最为天下贵,“人贵在动物有的人有了,动物没有的人也有了。”人所特有的就是仁、义、礼、智。庄子将儒家文化归结为四个字“内圣外王”,颜炳罡则将“自爱”看做内圣的重要方面,他强调,自爱不是爱自己的身份、名声、家当,要“爱人之所以为人的点,爱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不但要学会“爱”,聪明也很重要,要努力追求“仁且智”,他说:“自爱、爱人、人爱与自知、知人、人知相结合才是完美的人。”
颜炳罡还从爱的方式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他认为中国儒学中的人伦是非常重要的,是人文的基本教养,不可混淆,爱是人的本质,是一个人完成某种伦理角色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处理家庭关系最重要的因素是情感。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颜炳罡与同学们积极互动,热情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进一步阐述了什么是艺术的爱,如何去艺术的爱,并通过微博与场外观众积极互动。
颜炳罡,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社会兼职有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山东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孔子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山东省中华诗文教育学会顾问,《孔子研究》编委,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编委等。复圣公颜回第七十九代孙。(文/王鑫萱 图/吴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