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山大历史铸就了山大人刚毅厚重、朴实无华的品格和精神;悠悠齐鲁文化积淀了山大人最为凝重的道德感。建设最有德性的大学,是山东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山大特色、中国一流、世界水平”办学目标的内在推动力。万千山大学子的德性培养需要师德的感染,更需要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里,磨练意志,锤炼品格。今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紧随学校建设步伐开展了一系列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彰显社会责任意识,传承百年山大精神。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德性建设
围绕德性建设的目标,山大将德育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培育模式。山东大学不断探索创新综合、开放、研究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融知识学习与人格培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此,学校推动并逐步形成了“三个跨越”(跨学科、跨学校、跨国家)和“四种经历”(本校学习经历、第二校园经历、海外学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的人才培养举措,而社会实践经历不仅是课外活动的一部分,更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山大学子加强德性建设的必然途径,今年我校有12000名学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实践活动。
在今年社会实践中,学校推出一系列专题性活动,旨在培育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渊博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和完整的人格”的青年人才。学习两会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号召青年学生开展社会调研、理论宣讲、社会服务等活动,将所学知识与群众亟待解决问题相结合;关爱弱势群体,弘扬志愿精神,鼓励青年学生深入社会各个角落,关爱孤寡老人、残障人士、低保人群以及农民工子女等弱势群体,开展志愿服务类活动,提高学生道德意识水平;深入基层,心系家乡,引导青年学生加深对世情、国情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支持他们“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建功立业,书写美好人生”,及其他专题调研实践行动。
守成+创新:弘扬传统文化,紧扣时代脉搏
弘扬传统文化,感悟内在本质,培养健全人格。7月11日-18日,文学院“沐古风”山东特色民俗文化调研团,相继走访了济南市贡院、芙蓉街、大明湖,曲阜市孔府、孔庙、孔林和潍坊市杨家埠民俗大观园,宣传山东特色民俗文化,感受历史底蕴,提升内在精神品质。作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重点课题“国学精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与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2日始,文学院“子曰”调研团赴安徽文化名镇汤池展开关于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主题调研活动,通过走访、问卷调研,了解传统文化内涵,探索构建和谐社会之道。
深入了解社会,直击社会热点,勇担国家和民族责任。结合专业知识,科技下乡服务。7月10-19日,医学院OHOB暑期调研团先后奔赴济南市各区及周边县市的医疗服务机构展开调研,为社区卫生事业献计献策,以医者仁心担时代使命。关注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文学院“城市中的蒲公英”、政管学院“关爱留守,守望未来”团队纷纷深入基层调查农民工现状,关心留守儿童成长,开展调研服务。奉献爱心,支农支教。从12日起,“微帆起航”、“心系家乡”、“爱之行”、“牵手蓝天”、“同心圆”、“梦之翼”、“助翔”、“生命彩虹”等多支支教团队奔赴全国各地,用知识和热情帮助改善落后地区教学质量,开展志愿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
寻访山大人 坚守大学精神
感恩老教授,寻找山大魂。徐显明校长判断说,大学者非大德之威,乃大师之威。校德需通过师德转化为学生道德,教师是大学舞台的主角。山东大学将山与海的特点溶于一身,具有“山一般的责任,海一般的容量”,这种“山之魂海之韵”在山大老教授身上有突出体现,他们甘于清贫,不为五斗米折腰,坚守自己的信念,扎扎实实做学问。自7月12日始,药学院“聆听者”实践团队踏上“感恩老教授,寻找山大魂”的征程,相继走访了张彦方、刘京璋、邵庆余、陈永林等老教授,以探索山大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演变与发展,在此过程中,体验山大百年历史的厚重,感受山大精神文化传承,增强培养自身德性的动力。
寻访校友,感悟百年风华,彰显山大德性。作为母校精神文化资源的传播者,山大校友进一步阐释了山大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他们的人格魅力是山大德性的现实体现。在山东大学合校10周年和建校11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山大学子组织了一系列寻访校友活动。7月13日下午,“山大人,山大情,山大魂”校友寻访专题调研团采访了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饶曼妮女士,与饶女士共享昔日山大学子、今日社会英才的成长历程,增强了对母校育人的自豪感。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暑期校友寻访团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自7月14日始,走进郑州、南昌、长沙、成都寻访校友,畅谈昔日校园生活,共析学校百年发展脉络。(文/郭立伟 侯茜雪 图/团委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