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下午,山东大学“大家讲坛”——“电磁斗蓬理论与黎曼几何”在中心校区邵逸夫科学馆一层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主讲。
葛墨林院士首先从物理学的发展趋势谈起,并带领观众回顾了近代物理各分支的发展:从低速到高速,从微观的宏观。他讲到,物理学的研究的是分层次的,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参数,例如,量子力学有普朗克常数,热统计物理有玻尔兹曼常数,这些层次中都存在着特定的规律,而这些规律是非常简单的,但它们的威力是无穷的。现在的物理学大厦已经基本构建完毕,二十一世纪的主要任务是将物理学的基本规律与其它的学科分支相结合而形成新学科。这一点上,他举了二战期间物理学应用上的四大成就——原子弹、半导体、激光、雷达以及如今的理论物理学家在其他行业的杰出成就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使大家对物理学未来的任务有了深刻的认识。随后,葛墨林院士介绍了物理基础理论的应用:电磁斗蓬理论。他谈到,对于如何隐形,传统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增强吸收、负折射率,等离子包围等等,在介质中的静电学中,便产生了新型的隐形技术。引力场中电磁波的传导相当于改变介电常数、磁导率在介质中传播,于是可以控制介质的介电常数等属性来使光线发生弯曲,达到隐形的目的。这项技术还可以模拟一些广义相对论观测不到的现象,如模拟黑洞等。
物理学院院长梁作堂主持。互动环节中,现场观众分别就论文选材,中国科学的优劣势,学术风气等进行提问,葛墨林院士一一进行解答。针对“学习理论物理与数学的关系”,他说道:我们应该按物理的需求来学习数学,而且要读优秀的数学材料,不要以为学好数学就可以学好物理,物理可以产生数学,数学不能产生物理,数学是以物理的描述,学习中还应从物理概念出发。对同学们学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葛墨林送给同学们三句话:兴趣促进勤奋,悟性引发创新,机遇帮助成功。他认为,勤奋是必要的,但非全部,关键要培养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对所有知识有所领悟,在不断研究中有所创造;机会总是有的,但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个人应该有所准备,把握关键的转折。
葛墨林,理论物理学家。现任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数学所副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物理、天文学科组成员,亚太地区理论物理中心一般委员会成员等。早期从事基本粒子理论、广义相对论研究,之后长期集中研究杨-密尔斯场的可积性及其无穷维代数结构、杨-巴克斯特系统、量子群及其物理效应与应用和处理量子多体模型的新方法等。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图/燕保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