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关注

首页 / 最新关注 / 正文

山大学生暑期赴全国各地寻访共和国同龄人

发布日期:2009-07-25 浏览量:

7月10日至24日,山东大学“见证 60 年”赴全国各地共和国同龄人寻访专题调研实践团 74 名调研员利用暑期返乡机会,在各地开展了共和国同龄人专题调研走访活动。目前团队第一阶段的活动已进入尾声,调研员发回 120 多篇总结和访谈资料,调研成果初步显现。

重温革命历史,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在接受采访的老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经历了建国前艰苦岁月的老红军、老革命。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而立下的汗马功劳让调研员们感慨不已,他们言语中流露出的对经历了 60 年风雨的祖国的深沉的爱,也令人动容。

7 月 18-21 日,调研员宋玉玉对家住德州市的老军人冷瑞孝老人进行了走访。老人是参加过越战的老兵,据他回忆,1968 年 2 月 7 日,他所在的北京军区 24 军高炮团接到上级命令,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执行“二七命令”赴越,支援越南人民抵抗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作为新兵的他并未经历过战场,但是强烈的革命精神和国际友好主义精神坚定了他赴越的信心,作为班长,他欣然接受了这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老人说,此次行军路程遥远,为了不让敌军发现,战士们只能夜间行军。在到达广西凭祥时山路难行,稍不留神就会粉身碎骨,许多战士连同运载“三七炮”的汽车一起掉入山沟。战士们只能在山沟、树林间行军,只能在山缝间休息。地面上因蚂蚁太多,战士们整夜整夜无法入眠。

“此次采访使我深深的体会到革命老前辈为新中国发展所付出的艰辛的努力,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友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宋玉玉在总结中如是说。

此外,调研员林元采访了老红军吴善之老人,他回忆起了很多当年的艰苦经历。采访结束后,林元还应老人要求参观了抗美援朝纪念馆,他颇有感触的说:“我们内心可能感受不到纪念馆的悲壮何在,但是对于老战士们来说,那是一段亲历的岁月,抚摸每一门大炮都能看见战争的影子,那种在和平时代回想战争艰辛、思念战友的感情是非常感染人并且震撼人心的!”

体味普通生活,平凡中见证改变

除老红军老革命外,调研员们走访最多的还是诸如干部、工人、教师、农民等普通百姓,在他们眼中, 60 岁的祖国各不相同,而他们每人也各有一段经历丰富的故事,但是这些普通百姓身上,调研员们发现了平凡中的每一点变化。

7 月 20-22 日,调研员陈晨对“沂蒙新红嫂”戚洪桂老人进行了三天的采访。 1947 年出生的戚洪桂老人青年时志愿参军,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如愿,此后一直活动在拥军事业的第一线; 1995 年,她带着 300 双亲自绣制的鞋垫及两面锦旗,独自赴藏看望子弟兵,义务服务约 50 天; 2007 年“八一”前夕,她又亲手缝制 800 双“拥军鞋垫”,亲手交到北京国旗班卫士手中……这就样,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走出了一条令人敬佩的拥军路。日前,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建军节和建国 60 周年纪念日,戚洪桂老人组织村里的 16 位退休军人、退休教师等成立了“沂蒙红嫂庄户剧团”。谈到这儿,老人动情地说:“我希望通过我们这个剧团的表演,宣扬我们的沂蒙精神,让大家都来继承和发扬。”

调研员陈晨在总结中这样写道:“如今,共和国走过了 60 年的辉煌历程,伴随着共和国一路走来的戚奶奶也已经 62 岁了,但是岁月的流逝,却依然浇不灭老人心中的热情。作为这段光辉岁月的见证者,戚老一直践行着自己沂蒙新红嫂的职责,那份甘于奉献的孜孜情意,确实难能可贵。“

调研员孙仁涛来到青岛平度市劳动局,对信访法制科科长黄玉国先生进行了采访。黄玉国先生 18 岁参加工作, 30 多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抄写整理了 110 多本、 300 多万字的劳动保障政策法律法规有关知识笔记,被局里广大干部职工公认为劳动保障政策 “ 活字典 ” 。而今,他的笔记本分门别类、整齐地摆放在平度市劳动保障维权中心的书橱里,成为平度劳动保障系统信手拈来的资料库。黄玉国先生多年来答复了上千件信访案件,无一差错,今年2月份被评为 “ 全省劳动保障维稳工作先进个人 ” 。

采访中黄先生介绍了劳动局成立六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劳动局这六十年的发展正是全中国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权益和社会地位不断发展的缩影,也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见证。

关注基本国策,特殊领域见变化

7 月 17 — 20 日,调研员刘丽红采访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固原地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固原市地委统战部部长—沙彦祥。

1949 年 9 月,沙彦祥出生在宁夏西海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用知识改变命运,改变自己家乡的贫困面貌成为他从小就埋于心底梦想。沙彦祥从 17 岁开始从事农村教育工作 8 年,有幸成为新中国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大学期间选择主攻农学,工作后从农事局的科研干事最后到固原地委统战部部长,一路走来,他一直坚持着改变家乡、改变农村贫困面貌的这一信念,始终将农业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等放在工作的首位,以小见大,经历并见证了新中国成立 60 年以来农业的发展及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泾源县任县长期间,在计划生育、农业产业化和农民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 1987 年、 1989 年 2 次受到全国表彰。 1988 ~ 1991 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农业“四连冠”奖。泾源县在 1989 年被宁夏区农建委、教育厅授予“农民扫盲教育先进县”称号。

此外,沙彦祥作为一名回族干部,始终不忘“回汉人民一家人”的教诲,工作后身为国家干部的他,注重实际,联系群众,身体力行,亲自走访群众,妥善的处理了众多名族宗教事宜。他的经历,也是建国以来民族融合、民族团结,党和国家妥善处理民族问题的一个投影。

在将近三个小时的采访当中,调研员自始至终被沙彦祥那份对故土、对农村挚诚的热爱之情所感动。最后,他深切地感叹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科学技术才能让农村真正的走上增产致富路,新中国的 60 年,农民的观念在改变,农业科技也在发展,相信以后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会取得更瞩目的成就!”

7 月 12 — 14 日,调研员丁桂玲对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三河尖乡中心教堂的负责人李先平先生进行了采访。在采访过程中,他回顾了这些年来自己所亲历的家乡宗教事业的发展,简单介绍了从教堂建设到信教群众的精神面貌的进步。采访的最后他感叹道:“这都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居民有宗教自由,而且国家经济发展,政府又有足够的资金为教民修缮教堂,积极引导信教群众,使教民在地方慈善事业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 毕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