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第七期“SDU TALK”学科交叉青年论坛在中心校区化学老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期论坛以“聚‘材’格‘物’,共‘化’‘四新’”为主题,面向物质创制等议题,推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本期活动由共青团山东大学委员会、化学与化工学院、物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晶体材料研究院、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研究院共同举办。
山东大学团委书记姜炳刚参加活动并致辞。化学与化工学院党委书记侯兴合主持活动。论坛特别邀请化学院郝京诚教授,物理学院戴瑛教授作为点评嘉宾出席,共分为学科交叉学术报告、学科交叉圆桌沙龙两个环节。

在学术报告环节, 9位主讲嘉宾围绕论坛主题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2位点评嘉宾分别对主题报告进行了精彩的点评。理论计算方向,物理学院马衍东教授作了题为“二维晶格中拓扑磁结构的理论探索”的报告,从理论计算角度出发介绍了二维晶格中的拓扑磁结构。他还从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和目前进展三方面层层递进,解释了二维晶格拓扑磁结构的理论研究进展。材料创制方向,董人豪教授以“有机二维晶体材料:化学与功能”为题,分享了精准可控合成有机二维晶体材料的系列方法,展示了有机二维金属材料在电子器件、能源器件的巨大应用前景。晶体材料研究院廉刚教授作了题为“高质量钙钛矿薄膜晶体生长和光电性能研究”的报告,以准二维钙钛矿、混合A位阳离子钙钛矿等钙钛矿为例,介绍了高质量钙钛矿薄膜晶体的生长及调控方法,并展示了对其光电性能的探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曾志辉教授以“纳米复合电磁屏蔽/吸收材料”为题,从复合材料设计、构筑、构效表征、应用四方面介绍了多种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形成机理,分析了功能化、高性能化的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研究院博士生胡秀飞作了题为“(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及应用”的报告,针对传统半导体材料存在的问题,提出氮化镓、金刚石等新一代(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并展示其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应用。
器件应用方向,微电子学院钱凯教授以“柔性‘感存算’一体化忆阻器类脑神经芯片”为题,分析了忆阻器类脑神经芯片在微观粒子输运机制层面、器件层面对生物神经单元行为模拟方向的研究工作,介绍了柔性功能电极、水凝胶智能电子韧带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在监测、精准化医疗领域的应用。化学院刘亚庆教授作了题为“柔性信息器件的结构设计与功能集成”的报告,从结构化设计、器件集成设计两方面入手,引出柔性信息器件的结构设计、功能设计策略,展示了基于水凝胶突触器件的自发反馈系统。物理学院杨再兴教授以“锑化物低维结构与光电器件”为题,介绍了可控低维化锑化物形成小直径纳米线的方法,并介绍了如何通过调控载流子输运的散射机制和调控纳米线表面态制备出高性能的红外探测器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儒涛教授作了题为“二维层状材料储能电化学”的报告,以二维层状材料的优异性能为切入点,重点介绍了二硫化钼结构调控与储能机理机制和MXenes基复合材料的构筑与电化学储能性能研究。

圆桌沙龙环节,主讲嘉宾围绕活动主题“如何理解当前新物质创制的发展趋势?”“如何在多学科交叉中促成新物质创制领域的转型与发展?”两方面问题交流分享。点评嘉宾对潜在的交叉点进行指导发掘。戴瑛教授表示从化学创制、物态调控到器件应用都离不开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并期待科研人员积极利用学科交叉优势转化出更好的成果。郝京诚教授进行了简要总结,表示高校教师在学科交叉过程中需要找准自己的特色领域,要加强各学院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本科生、研究生交叉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的平台。

“SDU TALK”学科交叉青年论坛是校团委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统筹发展重大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三全育人、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创新举措。校团委将继续加强部门联动和校院协同,聚焦“四个面向”,充分发挥我校学科综合优势,推动学科汇聚融合交叉创新,深度激发青年师生科研创新活力,赋能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本期“SDU TALK”学科交叉青年论坛有效推进了化学与物理、材料、晶体、微电子、半导体大平台等多个学科的全方位交叉融合,提升创新能力,助力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更好地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和人民健康等发展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