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山东大学“学习党的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2023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书院学子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山东大学(青岛)从文书院坚持引领书院学子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基层,上好“大思政课”,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本年度从文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实践内容涵盖支农支教、普法反诈、调研考察、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方向,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在书院的指导下,“玄鸟”宣讲团深入桂、鲁、闽、苏、冀五省六地的社区开展民法典宣讲、电信反诈骗讲解、社会法普及与道德模范宣传等活动,为基层社区法治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红山楂”实践队结合自身特长与专业知识,深入探究历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青岛市革命烈士博物馆和青岛党史纪念馆开展实地考察、文艺汇演、红色宣讲等实践活动。“青荷”支教团深入菏泽郓城,参与由菏泽团市委联合市委组织部、多部门联合开展的“小荷学堂——暑期留守儿童关爱项目”,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利用暑假集中开展以安全守护、亲情陪伴、思想引导、兴趣拓展、自护教育、文明礼仪等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学以致用,将专业技能化为社会效能

扎实的知识体系是理论政策宣讲的基础。“玄鸟”宣讲团始终秉持“立身以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原则,集所学之长,变所用之源;苦下“真功夫”,夯实理论“基础桩”。其一,以五位团队成员的法学专业优势,搭建系统化、有特色的普法反诈宣讲结构,设计通俗易懂、可涵盖多个年龄层听众的宣讲内容,把法治精神从课上讲到社区里、群众中。其二,充分利用数字资源搜集各类文献与资料。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为细致解读红色故事打好基础;了解近年来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为贴近群众、号召群众做好准备。其三,有机整理,充分讨论。正式宣讲前,团队成员多次组织线上会议,汇总整理调研资料,开展试讲活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建设相关重要论述进行学习,将基层党建思想引领与革命老区发展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联系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贯通起来,系统梳理党和国家实现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
深入基层,将实践成果落到实地

为了保证宣讲活动的实效,在潭尾村,“玄鸟”宣讲团以“线下现场问答”“海报在身边”和“民法典走入户”的形式向居民讲解《民法典》,回答居民对于“租房期间房东卖房,与原房东的租赁合同是否有效”“某人在网络平台上散播关于自己的谣言,应当如何维权”等问题的疑问。

结合“新中国,新时代”时代背景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主题,“红山楂”实践队在水乐居双山讲堂开展了《我的中国梦——文明进万家》公益宣讲活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青岛市革命烈士博物馆等地向游客讲解历史背景、革命故事;把党百年奋斗的辉煌历程与新时代新气象结合起来,启发青年听众敢想、敢做、有担当。
形式创新,搭建多维实践宣传方式

创新多样的宣传形式是理论知识宣讲的有力加持。“红山楂”实践队秉持对音乐、文学、历史等文化遗产的高度珍视,巧妙转化理论宣讲形式,“以乐代宣”,通过聆听红色故事、观看红色影片和制作红色手工等方式,激发市民和各地游客从百年历史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与力量。团队成员协同其他志愿者进行红色歌曲文艺汇演,《军港之夜》《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少年(建党百年版)》等令人振奋的旋律在总厅久久回荡。
格局深远,符合新时代发展浪潮

培根铸魂、立德树人,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一环。“青荷”支教队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开展“井冈山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色教育主题课;同时,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方针开展黄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主题课程,让孩子们学习革命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致力于为孩子们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生命彩虹”支农支教调研协会开展“特色支教,寓教于乐”“科技支农,专题调研”活动,以文化课教学和农作物调研活动为主,“云游山大博物馆”“法律讲座”“趣味辩论赛”等支线教学为辅,突出支农与支教并重的项目特色,为学生们的多元发展奠定基础。

“红山楂”实践队作为红色精神“信息火炬”的传递者,深谙“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的教诲,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地为实践基地,以文艺演出、志愿服务和参观学习等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红色精神的代代相传贡献青春力量。
“玄鸟”宣讲团深入社区,以《民法典》讲解、反诈科普小课堂、“道德模范进我家”等形式走访宣讲,结合群众需求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活动,以法律讲座、法律咨询、化解法律纠纷等形式弘扬法治文化,让民法典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