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是全国部分高校历史文化类学生社团骨干青年汇在山东大学开展活动的第二天。上午,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历史文化类学生社团代表们在中心校区知新楼聆听由杜泽逊教授主讲的讲座,主题为“乾隆皇帝与四库全书”。山东大学团委副书记张熙、付文涛参与聆听讲座。
杜泽逊教授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此次讲座也与其研究方向相一致。切入主题后,杜教授从六个问题入手,深入解析了《四库全书》的历史背景和史学价值。随后揭示了《四库全书》的修辑与收藏经历,提到“《四库全书》的遭遇与中国近代史是重合的,是中华文化的宝库。”整场讲座贯穿着生动的历史小故事,代表们乐在其中,现场气氛活跃。而杜教授的旁征博引、深刻评析又使整场讲座不乏学术性和严肃性,使在座代表们能够学有所得。
讲座后期是互动环节,代表们积极向杜教授提出自己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吉林大学代表提到自己所学专业在文献阅读方面稍有欠缺,希望杜教授可以给出建议。对此,杜教授回应说:“对于汉代之前的历史研究,文献资料首推《史记》,《史记》系统完整成体系,同时,早期文献信息浓度大,对同学的学习有极大帮助。”而对于厦门大学代表提出的有关官方古籍整理和民间古籍整理孰是孰非的问题,杜教授解释道:“文史研究由官和民共同构成,大型古籍整理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必须依靠官方力量;而民间古籍整理是学问的另一面,编纂者往往希望自己的著作可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受官方思想影响较小,因此与官方古籍整理多有不同。”在座其他代表也积极向杜教授寻求建议,杜教授一一做出深入解答。互动结束后,讲座在现场热烈的掌声中落幕。
上午的讲座带来知识的补给,下午,代表们则面临着观点的交流与争锋。所有代表被划分三组,各小组独立讨论“我能为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做什么”和“怎样发展文史类社团”两个问题。半个小时后,三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展示小组讨论成果。针对第一个问题,第一小组的发言人提出“一个目的,双重身份,三个阶段”,从志愿者和社团负责人的双重角色出发,展望接下来一年里在校内对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进行的宣传工作。而针对第二个问题,第二小组发言人则用一个视频短片展示了自己负责的北京大学燕园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发展历程,为在座代表提供运营历史文化类社团的新视角与新思维。
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总是有新的想法去分享,也总有新的惊喜去发现。来到山东大学参加青年汇的学生代表也正是在不断分享想法的过程中发现惊喜,取得收获。在两天的行程里,代表们以参观、讲座的形式领略的山东大学的人文魅力。明天,代表们将要欣赏泉城济南的自然风光,相信行程的最后一天也同样会为代表们留下关于济南、关于山东大学的美好回忆。(文/李俊妍 佟亚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