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关注

首页 / 最新关注 / 正文

胡中行教授做客山东大学国学周系列讲座讲唐诗的审美意境

发布日期:2012-05-30 浏览量:

5月28日,由南方周末报社发起并主办的综合性国学推广项目“方太青竹简国学计划”走进山东大学。首场国学讲座在邵逸夫科学馆报告厅举办,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胡中行讲述唐诗的审美意境。宁波方太集团副总裁范超、南方周末报社总经理毛哲、国学新知理事长徐渊、山大本科生院副院长张树永教授、山东大学团委书记王君松出席讲座。

讲座伊始,王君松为本次活动致欢迎词。毛哲、范超讲述了举办国学讲座活动的初衷之后,为胡中行教授颁发“国学导师”的聘书。胡中行教授以走进美的“围城”——关于中国古典诗词赏析为题,讲述如何更好地欣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唐诗。

他说理工科的人注重逻辑,而中国古典诗词讲究的主要不是逻辑,而是美感,亦即诗意。胡中行教授举了华罗庚先生误读唐诗和沈括批评杜甫诗的例子说明这一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本特点重美感、重意境。美国学者曾经从解剖学的角度批评徐悲鸿的一幅奔马图,这破坏了中国画的美感和意境。比较成功例子的是郭沫若谈李杜之死,他从医学和文学角度评析了李白和杜牧的死因之谜。

胡中行教授告诉大家走进美的“围城”有五把钥匙,第一把钥匙是识字。识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任重道远、永无止境。比如“荤”这个字,草字头代表植物,所以“荤”的古代意义是指有辛辣味的植物。再如,李煜有首词中的一句“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莫”是“暮”,两者是古今通假的关系。

第二是要识人,了解每个诗人不同的个性对理解他的作品至关重要。王维信佛,他的诗歌当中就有佛教思想,一首“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就是一部佛经。佛经讲“色中有空,空中有色”,这个“色”指的是存在,看不见人即是空,有人语响又是色,看不见太阳,却又在青苔上看到太阳光,游刃于色空有无之间,充满了禅的意味。杜牧极具政治才干,精通军事、政治、经济。他写过赤壁,也写过赞美妇女的诗“赠妓”,对女性的态度总体上是一种玩弄的意思。

第三是要识世,认清诗歌创作所处的时代,破除形而上学的观念。比如《孔雀东南飞》讲的是婆媳矛盾,婆媳矛盾是个永恒的话题,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这种矛盾。《诗经•硕鼠》,讲的应该是小奴隶主对于大奴隶主的反抗。他又讲到,孔子讲“学而优则仕”,“优”做“优裕、丰裕”解,意思是如果读书有余力不妨去做做官,这与读书做官论风马牛不相及。

第四是要识物,“物”是指名物、事物,包括制度习俗等等。对“物”,知道的越多越好。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鸠”是一种水鸟,在古代跟爱情有关系,但是这根链条断了,我们已经无从知道真相。他说中国的神话传说大量失传,跟儒家“不语怪力乱神”有关。

第五是要识法,就是大概知道诗歌是怎样写成的,包括诗的格律、诗的韵味等等,尽可能了解作家对于作品的修改过程。李白的《静夜思》好在韵味,淡而有味,而韵味是一种境界。他进而说到,翻译对诗歌是一种破坏,对于诗歌翻译的失韵现象,胡中行教授说这是流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要尊重通行本。

胡中行教授还粗略地讲了关于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一些诗词创作背景和情况。互动环节,胡中行教授热情回答了同学们在鉴赏唐诗方面的各种问题。接近尾声时,胡中行教授、王君松、范超先生抽取了100名幸运观众,赠青竹简笔记本一份。(文 图/李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