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墨尔本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彼得·辛格做客山东大学大家讲坛,以“医疗中生死决断的伦理基础”(“The life and death in medicine: Towards an ethic based on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rather than species”)为题作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团委、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医学院团委承办。医学院医学伦理研究所曹永福副教授、王云岭博士、沈秀芹博士,苏永刚博士、张晶博士等出席讲座,医学伦理研究所老师郑林娟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彼得·辛格教授从死亡定义谈起,就医疗中的生死决断表明自己的观点。他通过对脑死亡的阐释与分析,逐步向传统伦理观念进行挑战。随着当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改变了“心脏停止跳动”这一死亡的定义,从而出现了脑死亡的说法。该说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例如,外国一位孕妇大脑处于死亡状态,但其心脏保持跳动,医院采用医用手段使得孩子在其腹中成活并生产下来。这使得专家不得不重新思考脑死亡的定义。
此外,彼得·辛格教授从全脑死亡及高位脑死亡两个方面进一步阐释脑死亡概念的不适用性。1968年哈佛大学提出了脑死亡标准,但彼得·辛格教授认为,脑死亡应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全脑死亡,一是高位脑死亡(即脑干和中枢神经系统正常运作,丧失意识,病人有自主呼吸)。如果属于第一种情况,则哈佛大学的脑死亡标准是合理的。然而,如果脑死亡包含第二种情况,则标准将显得不够合理。将一个有自主呼吸的人埋葬,就是犯罪。
针对安乐死的问题,彼得·辛格教授认为一个理性的人能够规划自己的人生。如果病人处于濒死状态,他有权利决定继续忍受病痛还是选择安静的离开这个世界。他认为在行使自愿安乐死权利中,要建立安全性指导,比如给予接受者充足的考虑时间等。
报告结束后,同学们踊跃提问,彼得·辛格教授一一进行了精彩解答。彼得·辛格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把复杂问题讲解的十分形象。
彼得·辛格,1946年生于澳大利亚,1971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先后在牛津大学和纽约大学任教,现任墨尔本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彼得·辛格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当代功利主义的代表、著名应用伦理学专家。他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从1975年《动物解放》出版以来,彼得•辛格一直是世界动物保护运动的精神领袖,他所推动的“大型灵长类项目”(THE GREAT APE PROJECT)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对安乐死、流产及人口与环境的关系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并在国际医学和环境伦理实践当中产生重大的影响。他目前正与美国著名哲学家与经济学家托马斯·博格(THOMAS POGGE )一同积极推动世界贫困问题的解决。(文/乌兰、赵卢琳 图/王文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