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关注

首页 / 最新关注 / 正文

冼鼎昌院士做客山东大学“大家讲坛”

发布日期:2010-10-28 浏览量:

10月27日下午,山东大学“大家讲坛”系列学术讲座在中心校区综合科研楼思源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冼鼎昌院士为山大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科学与艺术的美学比较》的学术报告。此次讲座也是山东大学物理学院纪念王普先生系列活动内容之一。浙江大学教授陈国柱,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张承琚、黄性涛,谢去病教授出席了此次讲座。

冼鼎昌教授首先从“什么是美”谈起,通过解读哲学家对美的理解,总结出美在科学中是存在的,并且是可以感知的。同时他指出,因为美是需要感知的,所以美的观念是随着时代改变的,谈美必须定义在一定时期。随后,冼鼎昌院士以古希腊雕像、神庙的黄金分割和天体运行的发现历程为例,揭示了在古希腊时代,美在于和谐,自然是美的,自然规律也是美的。从亚里士多德“完美的曲线”,到哥白尼日新体系理论的提出,再到开普勒进一步用和谐对称的原理来确定六行星运行的轨道。冼鼎昌院士就这一时期总结道:和谐与对称是紧密联系的,在古典绘画、雕塑和音乐中,处处体现了对称与和谐的美,在自然界中,对称性分析同样能够把许多问题高度简化。进而,冼鼎昌院士又从神庙的金刚力士像和音乐的赏析中,引出“完全对称对表达力产生限制”的观点。从艺术发展到新古典时代,到科学领域新理论的出现,传统的清晰性、完整性、对称性,被新理论内禀的一种不确定性所替代,理论不能用美学来检验。艺术也开始追求触动心灵的力量,而不再是对称的表现。

冼鼎昌院士对古今中外科学、艺术的广泛涉猎和深入了解,让在座的师生受益匪浅,惊叹不已。作为总结,冼鼎昌院士概括了科学与艺术的美学差异在于重大的艺术成就总是给人带来慰藉,而重大的科学成就却并非必定如此。在科技突飞猛进的近一百年中,我们解决的问题远没有我们发现的问题多,爱因斯坦说:“美是探求理论物理学中重要结果的一个指导原则”。这也是今后艺术、科学继续发展的根据。

最后,在互动提问环节,冼鼎昌院士耐心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并将朦胧诗与物理学联系起来,用李商隐的《锦瑟》中未界定清楚的感情,类比物理学中精确与模糊的美学,阐明了自然界的相反相成的定律。

冼鼎昌,理论物理学家和同步辐射应用专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所工作,曾长期担任《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主编,1985年领导建成我国第一个同步辐射装置——北京同步辐射装置,是我国同步辐射应用的一位开创人,曾先后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校区)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资深研究员、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物理系、东京大学物理系、奥地利大学原子研究所的客座教授,在国内外科学刊物上发表科学论文180余篇,出版目录中还包括为公众撰写的科普著作和关于美学与艺术的随笔集。于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晶体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侨联主席。(文/刘晓晨 图/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