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关注

首页 / 最新关注 / 正文

返家乡实践故事:黄河入海处 生态绘蓝图

发布日期:2021-08-30 浏览量:

为深入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的贯彻落实,自2021年8月2日起,山东大学硕博服务团东营分队以“打造高质量齐鲁画卷,建设黄河下游生态长廊”为主题,在山东省东营市展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调研活动。实践团队走访东营市多个政府部门,以沿黄生态长廊建设为脉络,实地考察两区一县一镇生态保护、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发展现状,在实践中探究生态长廊建设的经验与难点,基于学科交叉人才资源,助力齐鲁高质量发展。

政府主导协奏新曲生态长廊统筹发展

河海交汇,天下奇观,东营是黄河入海口,也是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重要一环。为总体上把握东营市沿黄生态长廊建设规划,深入了解在科学有序推进黄河国家战略过程中政府工作展开的方式、方法和效能,实践团队走访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文化和旅游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源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在调研访谈中明确东营市黄河下游生态长廊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布局,为下一步调研奠定坚实基础。

与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朱岩芳进行访谈

“建设三条以森林湿地为主体的生态长廊,串联沿线七个重要生态片区,充分利用沿线自然景观、黄河历史文化及与重要干线路渠交叉口,建设提升50处节点,形成沿黄生态综合体。”随着自然资源规划局沿黄生态长廊负责人朱岩芳的介绍,团队成员逐渐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东营市“三带七区多节点”的沿黄生态长廊美好蓝图。

大保护、大治理的背后需要资源统筹、联合行动,在走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时实践团队了解到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整合调动政府、企业、研究院多方主体力量,奏响黄河入海协奏曲,合力建设黄河三角洲的生态“脊梁”。

绿水青山生态打底黄河哺育产业转型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东营市沿黄生态长廊建设指明了方向——筑牢生态屏障,促进生态保护与人口经济协调发展。随着政府工作的有序推进,实践团队亲身领略了这样的画面:清风拂绿荷,藕莲带湖香,盛元生态农业公司正以“莲”为主线,深挖莲藕文化,发展“藕虾混养”模式,农产品深加工,举行“荷花节”旅游嘉年华……农旅融合生态发展,助推现代化农业建设;芦苇丛中水鸟啁,扁舟一叶荡悠悠,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协同开展生态旅游,牢牢把握“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顶级旅游资源;万亩稻田说丰年,巨幅画作颂民生,垦利区永安镇万亩稻田画景观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田园诗意。

实践队员参观垦利万亩稻田画景区

实践团队在实地考察中深刻了解“两山”理念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对“两山”理念落实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有了深切的体会,比如调研中发现生态旅游发展还存在着景区开放力度不够、交通不便、特色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等问题亟待解决。除此之外,东营市全力打响“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旅游品牌,实施“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绿色能源体系,探索高新产业发展路径,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强力引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以绿色和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龙居小镇鲜活案例凤凰老城焕发生机

一曲黄河生林海,千年古镇伴龙吟,龙居镇在生态保护和文农旅融合发展方面是东营市沿黄生态长廊建设的一个缩影,为了解龙居镇的发展状况,实践团队联系当地乡镇政府展开访谈。龙居镇党委宣传委员孙绍源向实践团队介绍了龙居镇生态保护之路的曲折历程,目前林业作为龙居镇支柱产业带来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作为沿黄生态长廊建设重要节点,桃花岛旅游区、龙居生态林场、桑蚕小镇、温泉小镇等旅游项目在龙居镇绽放光彩,黄河文化、非遗文化、龙文化在黄河岸边汇聚融合,沿黄生态长廊建设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随后,实践团队前往桃花岛旅游区深度体验龙居镇生态旅游建设成果。在观赏桃花岛的秀丽风景时,实践团队也感受到龙居镇旅游项目存在宣传不足、市场受限等问题,未来仍需更多探索和深度挖掘。

实践团队与镇党委宣传委员孙绍源进行访谈

利津县境内共有凤凰城街道东孙湿地保护工程等6个黄河生态长廊建设节点。实践团队了解到,利津县依托河防工程、树廊绿道、黄河大桥、东津渡遗址等景观,建设凤凰城生态公园,打造生态宜居美好城镇;黄河滩区旧村台改造提升工程提高了村台防洪能力,让黄河滩区居民的“安居梦”变为现实;在北宋镇邵家村,圆梦手工编织合作社传承草柳编传统手工技艺,为农村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在綦家夹河葡萄采摘园,乡村文化旅游节采用带货直播和线下采摘相结合的方式提升綦家嘴农产品知名度,打造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模态。

黄河生态长廊建设节点包括文化节点、水利设施节点、园林绿化景观节点、旅游景区节点,跨越三区一县、覆盖城市乡村的50个节点串连成线,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和黄河历史文化,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沿黄生态长廊将成为东营市的生态保护带、文旅发展带、绿色产业带。

黄河流域综合治理山大智慧把脉难题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做好黄河下游生态长廊建设,更需放眼全黄河流域综合治理。7月23日,实践团队作为山东大学代表团队参加在北京林业大学举办的美丽中国 青春行动”——2021年青少年绿色长征黄河流域科考实践活动出征仪式,497支队伍、5000余人奔赴黄河流域9省区开展实践科考活动。作为28所联合发起院校之一,山东大学积极为山大学子投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综合考察行动提供引导与支持。

早在2019年,山东大学响应国家号召率先行动,整合人才成立山东大学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支撑。8月15日,实践团队联系到该研究院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王晨光,了解东营生态长廊开发相关问题。王晨光教授肯定了东营市在黄河流域独一无二的地位,其自然条件适合建设国家公园、开展度假休闲高端体验,但也指出东营市旅游总体水平处于起步阶段,“像黄河口旅游区看黄蓝交汇、看红地毯都是季节性的,是资源依赖型的旅游业”。他建议景区管理去行政化,引进专业旅游企业,站在城市经济走向的高度谋划旅游业发展,加强黄河流域区域合作,联手开发黄河沿线跨区域文化旅游资源。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打造高质量齐鲁画卷,建设黄河下游生态长廊,不仅需要政府各界的积极推动,也需要青年学子的身体力行。山东大学硕博服务团东营分队用心聆听黄河的鸣奏曲,用脚步丈量希望的田野,总结反思东营市沿黄生态长廊建设的经验和难点,厚植家国情怀,以科学的认知、系统的思考,为黄河下游生态长廊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山大方案,贡献山大智慧,共绘黄河三角洲生态发展美丽新画卷。

实践团队在利津县凤凰城生态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