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山野田垄、穿梭街头巷尾、相聚云端线上……这个暑假,山大学子通过多样的形式在祖国各地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用热忱和勇气完成这一门独特的“山大必修课”。
用实干诠释担当,用信念浇灌梦想,无数奔赴在社会实践一线的学子中,有一支队伍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由山东大学一校三地22个学院的101名研究生组成,坚持扎根齐鲁大地、服务建设山东的使命,用脚步丈量济南、东营、临沂、枣庄、烟台、青岛、威海7地市,实地把脉山东省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粮食安全、文化传承、生态治理等方面难题。这,就是“服务山东•山大方案”山东大学硕博服务团。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今天,我们将走近其中的三支队伍,跟随这群意气风发的少年,唱响不凡的青春之歌。
聚焦智慧医疗产业,描绘“康养济南”蓝图
为响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山东大学硕博服务团济南分队围绕“助力‘康养济南’,发展健康医疗产业,建设国际智慧医学城”开展社会实践专项活动,深入了解行业规划布局,赋能卫生健康治理体系。
硕博服务团济南分队聚焦智慧医疗,汇聚多专业前端人才,集合跨领域优势资源。来自公共卫生学院、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药学院的10名同学利用各自的专业所长,形成学科交叉合力。他们以济南市发改委《济南国际医疗康养名城发展规划》为脉络,以规划中的“一极”、“一核”为重点,分别走访了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济南生命科学城和济南药谷产业园等济南康养业态功能区,针对全域生态健康宜居康养地、国际品质智慧创新医疗城的建设进程进行了实地调研。

如何助推医疗行业智慧化和区域医共体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康养济南”给出了自己的答卷。济南市发改委《济南国际医疗康养名城发展规划》是全国首个国际医疗康养名城专项规划文件,力图培育“医、教、研、产、养”融合共生的产业体系,经过战略功能布局,形成以医疗服务为核心,多产业、多业态、多模式、共生共荣的医疗健康产业生态圈。团队成员经过调研,发现该规划目前进展顺利,达到预期进度:现有医疗康养基础得到了强化,国际高端医疗服务聚集区、国际医疗康养目的地初具雏形。这一观察结果也让团队成员们对“康养济南”的未来充满憧憬。
但实际上,在活动前期,海量资料仅仅能够勾勒出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当团队成员们站在实景沙盘的面前,方才对这一规划的大体量、宽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从服务全国人民全生命周期数据保存的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到山东省肿瘤医院正在组装调试中的质子回旋治疗舱,一幅智慧医疗的宏伟蓝图在他们眼前徐徐呈现。“深入实地考察后,我们才更能理解科技是推动医学进步与保障全民健康的重要力量,这也是托举济南走向国际康养名城的重要支撑。我们越调研越对济南建成国际康养名城充满信心!”队长赵洋如是说道。

社会实践是青年服务社会的窗口。接下来,团队成员将根据收集到的一手和二手资料,以整体规划、目前进展、未来展望和横向对比四个方面撰写调研报告,以健康为鹄、同城市共进,激荡起与时偕行的青春旋律。
扬帆启航蔚蓝大海,探索蓝色“山大方案”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21世纪的今天,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球的共识。而对于海洋底蕴丰厚的青岛来说,如何实现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山东大学硕博服务团青岛分队正是敏锐地感知到了这一点,以“关于青岛市海洋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为题开展调研活动,实地走访青岛市政府单位、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多个地点,深入学习上海、浙江的经验,集中利用跨领域优势资源,探索青岛海洋产业集聚发展新路径,以山大方案助力山东海洋强省建设更进一步。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我们都在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在集聚区发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集聚效应、如何减少不同的主体之间的沟通成本以实现更好的匹配。”硕博服务团青岛分队队长杨国栋在采访中说道。在青岛北船重工的造船大坞,成员们真切地看到了集聚区和企业之间的互利共赢;在青岛国际航运中心,成员们现场感受到立体集聚模式给企业带来的便利;在同蓝谷药业科技谷及上合示范区管委的同志进行的长达3个小时的座谈中,成员们学习到处理政府和集聚区关系的相关经验……带着“跳出青岛看青岛”的意识,队员们聚焦重点难点,坚持问题导向,学习经验,找准差距,补足短板,助力青岛海洋产业发展新篇章。


“在调研后我们发现,青岛市的海洋产业尽管发展迅猛,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海洋产业集聚区‘集而不群,群而不链’,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沟通渠道不畅、部分企业对优惠政策的依赖性较强、植根性较弱等问题……”队长杨国栋分享了部分调研成果并仔细介绍了其中的一些专业名词和理论,很难想象在半个多月之前,他和其他团队成员都对此知之甚少。但他们并未将专业知识的缺乏视作无法逾越的障碍,而是积极寻求解决路径,化劣为优。实践前期,团队主动联系市区海洋局、市委党校的工作人员和专家,通过知识扫盲补足了“短板”。在交叉学科的背景下,他们更是充分发挥了不同学科的特长,从团队宣传、线下调研到访谈整理、撰写报告,每一位成员各司其职,团队资源利用率达到最大。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曾专说过:“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团队成员们相信,近1个月的实践调研、9份采访提纲、长达10万余字的访谈记录凝结出的“山大方案”,定能在新的历史时期激发青岛“蓝色新动能”。
放眼黄河流域保护,着力生态长廊建设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重要指示,山东大学硕博服务团东营分队于开展主题为“打造高质量齐鲁画卷,建设黄河下游生态长廊”的黄河生态调研实践活动。活动范围覆盖两区一县一镇,队员们在五天的调研中,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相关政府单位对话交流,走访考察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龙居镇生态长廊建设节点、利津县凤凰城生态公园等地,把脉发展难题,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们见证了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斐然的成就。在垦利区的稻田画景区,当“以农田为画布,水稻为颜料”的秀美画卷铺展在眼前时,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家园的重要性;在龙居镇的桃花岛旅游度假区,团队成员们沉浸式体验多维度生态旅游功能,切实感悟到绿水青山赋能下文旅产业与生态保护有机融合的共赢。
回顾本次实践,民营企业家刘修申任总经理的盛元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给团队成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该企业作为东营市东城荷塘湿地项目的承包方,在发挥湿地生态屏障功能的同时,积极探索生态农业的发展,开拓“藕虾混养”模式、藕粉加工售卖、“荷花节”文化旅游嘉年华等特色产业和活动,力图打造“农业+旅游”的新兴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价值,探索出了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的新路径。其经营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可称作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典范。

黄河宁而天下宁,黄河兴而东营兴。山大学子坚定了以自身所学回馈、反哺家乡的决心,阔步行于建设生态黄河之路,以己之行助力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献己之力共绘黄河三角洲生态发展美丽画卷。
从课堂到社会,从未知到熟悉,山东大学硕博服务团扎根基层、聚焦民生,厚植家国情怀,凝聚青年力量,用实际行动在祖国大地上点亮属于他们的青春色彩。心有信仰,方能行远,山东大学硕博服务团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山大方案,传好山大声音”。
国因人而崛起,人因国而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一代代青年人的接力奋斗,离不开一辈辈领路人的薪火相传。“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值此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山大青年学子将继续学史明理、学史立行,领悟、传承、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把自身使命融入国家复兴的洪流中去,在时代发展的潮头绽放出最美的浪花。
文/胡水莲 樊简 尹睿 盛洁
图/山东大学硕博服务团济南、青岛、东营分队